汝城政府网

栏目:网站导航   发布时间:2017/05/14   来源:互联网   编辑:p

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称,是湖南通粤达海的“南大门”。全县土地面积2400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人口40万,其中少数民族乡镇3个,少数民族人口6.2万,占郴州市少数民族人口的75%。
 
汝城是文明的历史名城。自东晋穆帝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置县,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汝城香火龙”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和理学文化的发源地,中华民族的人文祖先神农作耒耜于汝城耒山,理学鼻祖周敦颐在此著就《爱莲说》、《太极图说》、《拙赋》等千古名篇。汝城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湘南暴动的策源地和中心区,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留下光辉足迹,养育了朱良才、李涛两位开国上将及宋裕和等开国功臣,被省政府认定为革命老游击区和第一批井冈山老区县。
汝城是开放的交通要城。汝城“内为衡宝门户,外抚赣粤咽喉”,位于郴州、韶关、赣州“红三角”的中心,处在湖南、广东、江西三省通衢之地,厦蓉高速、湘深高速和106国道、324省道贯穿全境,南下广州、深圳,北上长沙,东至厦门,均可朝发午至,可以同时接受“珠三角”和“闽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和带动,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汝城是活力的资源富城。汝城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达30余种,其中钨、铁、稀土、钾长石、莹石矿等储量巨大,钨矿交易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是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汝城水电资源丰富,全县拥有河流696条,总长1766公里,水能理论蕴藏量达37万千瓦,小水电装机容量达34.62万千瓦,是湖南省小水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县,全国小水电五强县之一。
汝城是生态的山水绿城。全县平均海拔600多米,森林覆盖率73.69%,保有原始次生林13万亩,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这里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风光秀丽,温泉奇特,是名副其实的山水绿色家园、休闲养生之都。境内的热水温泉是华南地区“流量最大、水温最高、水质最好、面积最广”的天然热泉,建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福泉山庄;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拥有华南地区保存最好、物种最多的原始次生林,被誉为“南岭植物王国”,核心景区负氧离子高达17万个单位,是华南地区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景区。
汝城是和谐的魅力新城。近年来,汝城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湘粤赣边际中心县城,打造开放汝城、活力汝城、生态汝城、文明汝城、和谐汝城”的发展目标,以大开放承载大投入,以大投入推动大开发,以大开发促进大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强劲,主要经济指标大幅攀升,产业培育步伐加快,项目投资效益明显,城乡面貌显著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一个宜居、宜商、宜业、宜游的新汝城正在湘粤赣边际奋力崛起。
 
 
 

◎地质◎

汝城县内地层经过“加里东”、“印支”、“燕山”等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类型。自元古界至新生界,除寒武系上组、奥陶系、志留系及三迭系缺失外,其余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第四系均有分布。汝城县处于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中段与新华夏“多”字型构造带的交汇部位。构造极为复杂,形迹多样,按其力学性质、展布方向,大体可分为东西向构造、南北向构造、华夏系构造、新华夏系构造、山字形构造和旋转构造。县内岩浆岩分布面积较大。约为54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2.5%;所见岩体呈岩基、岩株、岩枝、岩脉状产出,形成时代主要为燕山期,印支期只有小块出露。

 

◎地貌◎

汝城县内地貎主要特征是山地为主,四面环山,丘冈盆地相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水系呈树枝状,向东西南辐射。经过县境的八面山、诸广山山体主脉及其支脉大多呈北、北东向展布。西部通天窝--寒山--东岭一带山岭,山脊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此线以西是海拔在600米以下的文明小盆地。此外,尚有海拔700米以下,长约50公里、宽约20公里的汝城中部盆地。

汝城县东南到东部则为东岭--集龙山地;在北部山岭中间,则有海拔800米以下的南洞盆地。县城海拔593米,县境内有海拔标注1000米以上的山峰274座,基本上分布在北部、东北部和西南部,其中海拔1500米以上的14座。最高点五指峰,位于小垣镇境内,海拔高1726.6米。最低点在汝城县南面的三江口开发区,海拔160米。地面最大绝对高差1566.6米。

汝城河流有沤水、浙水、秀水、策水,汇入东江,属湘江水系;集龙河汇入赣江;九龙江、城溪江汇入北江。

汝城县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称,为三省分水岭,属长江水系湘江流域面积1590.25平方公里,属赣江流域面积501.78平方公里,属珠江水系北江流域面积308.82平方公里。县内共有大小河流696条,河流总长1766.2公里,水资源总量22.8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37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为19.8万千瓦,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4.08亿立方米。全县现有大小水电站91处,总装机13.89万千瓦。

 

◎气候特征◎

汝城县境内山岭陡峻,高差悬殊,气候的垂直变化和地域差异比较明显,具有立体气候的特色,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主要特点是温暖湿润,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春暖多变,夏无酷热,冬少严寒,无霜期长。

四季:县境内的春季平均有79天,平均气温18.2°C;最早入季日期为2月20日;最迟入季日期为3月27日;夏季较长,平均有101天,平均气温24.4°C;秋季平均有68天,平均气温17.4°C;冬季时间最长,平均有117天,平均气温8.1°C。按照气温来划分四季,其长短、迟早,各年均有变化。一年四季,气候宜人。春末稍暖;三伏始热,立秋更烈;10月底天气渐凉,立冬后时见冰霜。春节前后,一般有一、二场大雪。

日照:汝城日照充足,光合潜力大,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731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39%。全年太阳总辐射113.12千卡/平方厘米,光能资源较充足。

气温:汝城气温宜人,素有“小昆明”之称。但地域差异和垂直差异都很大。海拔650米以下的中部平原区,年平均气温为16.6°C,>=10°C的初日是3月24日,终日是11月21日,>=10°C活动积温为5097°C。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中旬,为25.6°C;日平均最高气温为28.4°C,无上限高温天气。

无霜期:无霜期多年平均为273天,但实际变化很大,最长达317天(1970年),最短仅232天(1969年、1974年),相差达85天。最早初霜出现在10月24日,最迟初霜出现在下年的元月2日。晚霜最迟出现在4月6日。

降水:汝城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多雨中心的附近,雨量充沛。县城附近平均年降水量1547.1毫米;最多年份2303.6毫米;最少年份1051.9毫米。县城平均降水日数183天。最多年为222天,最少年为156天。从降水的时间分布来看,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5-6月,另一个是8月。

主要灾害性天气:县域内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三低冷害(春季低温、五月低温、秋季低温)、暴雨洪涝、干旱、大风冰雹、冬季冰冻。

 

◎矿产资源◎

汝城县位于南岭北麓多金属成矿带,矿藏资源分布较广,矿种较多,特别是有色金属矿十分丰富。目前已发现的矿种有铁、钨、钼、铋、铅、锑、锌、铜、铍、铀、锡、汞、硫铁、重晶石、砷、花岗石、大理石、莹石、稀土、煤、石灰石、磷、钾长石等23种。其中铁、钨、铜、稀土、钾长石、莹石矿、大理石储量较大,铁矿1.23亿吨、钨矿10万砘、钾长石80万吨、莹石矿100万吨、大理石10亿立方米。有矿床、矿点、矿化点(指成矿条件差、矿化微弱,不具工业意义的矿化现象)共95处。其中大型黑色金属矿床1处,大型有色金属矿床1处(茶山脚钨矿),中型矿床4处,小型矿床5处。现已开采的有钨、钼、铋、煤、石灰石、赤铁、铜、铅、锌、铀、莹石、硅石、稀土等。其中以钨、铁、煤、石灰石的生产量最大。

 

◎生物资源◎

汝城县山地多,气候适宜,植被良好,有利于野生动物繁衍生息。县内发现的野生动物的品类较多。珍贵的野生动物品种兽类有水鹿(山牛)、鹿、刺猬、獐、水獭、野山羊、穿山甲等。2002年在与广东交界的杨东山上发现了华南虎的踪迹;禽类有野鸡、野鸭、鹰、猫头鹰、鹄、斑鸠、鹭、雁等;鱼类有白鲦、鳜鱼、银鱼、黄尾鲴等。

汝城县野生植物种类有灌木83科、677种。境内的珍贵树种有银杏、水杉、福建柏、华南五针松、凹叶厚朴、白花泡桐、华南栲、金叶白兰、铁坚杉等。还有黄山松、梧桐、喜树、椿树、拐枣;供观赏的树种有木樨、南方红豆杉、木莲、大果马蹄荷、百日青、香木莲、木芙蓉等。野生的竹类有:苦竹、毛竹、水竹、方竹、刚竹、紫竹、黄竹、凤尾竹、实竹、丛竹、斑竹等。县内野生药用植物,有700多种。主要有汝升麻、枸杞、血水草、湘砂仁、绞股蓝、虎耳草、百合、丹参、龙胆草、白芨、淫羊藿、虎杖、杏叶沙参、石菖蒲、十大功劳、败酱草、肿节风、隔山香、珠砂根、莪术、天南星、异叶天雨星、华重楼、水龙骨、矮地茶、青箱子、秋海棠、尾花细辛、山木通、络石藤、苦参、黄连、八角连、藁木、玉竹、落新妇、黄荆、灯台莲、卷柏、藜芦、石斛、石仙桃、前胡、土独活、山竹子、三尖杉等。

 

◎地热资源◎

地热是汝城一道独特的风景,县内有汝城温泉、罗泉、汤口、大汤、塘内、铜坑等地下热水资源,其中位于热水圩的汝城温泉古称“灵泉”,是我国中南六省最大的热田,地热异常面积达300公顷,水温一般为91.5 ℃,最高达98℃,25.5-91.5℃的地下热水开采量为5540吨/日,90℃以上的远景开发量可达14740-15960吨/日,是湖南省流量最大、水温最高、开发利用前景最好的天然热泉,其水质与陕西的“华清池”相似,经常洗浴,对人体有独特的医疗保健作用。“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数九寒天,室外冰天雪地,室内瓜果飘香,热水地热开发已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距县城10公里处的暖水罗泉,有地热面积5亩,水温45-50℃,日流量2500吨,可饮可浴,经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技术评审组鉴定,属含锶、偏硅酸、生碳酸钙型矿泉水,开发的“太乙泉”矿泉水被定为全国优质矿泉水。

 

◎森林茂密◎

汝城县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之一,全县有林地278万亩,人平有林地6.19亩,高于全国和全省人均水平。全县活立木蓄积量达394万立方米,樟、梓、楠、桐及水杉等稀有树种遍及全县,其中药用植物700多种。始建于2003年的九龙江森林公园,2005年升为省级森林公园,公园海拔处在185至1381米之间,现有管辖面积15644.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3.62%,森林蓄积量194万立方米,楠竹60万根,气候宜人,属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区。全县森林覆盖率73.69%,拥有树种85类667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有13种。竹木畅销全国各地。桐油、山苍籽油、土纸、棕片、竹笋、笋干、香菇、玉兰片、茯苓等畅销国内外。

 

◎国土资源◎

汝城县版图面积360.13万亩(折合2400.85平方公里)。其中实际面积359.69万亩,外县飞地0.44万亩。约占湖南省总面积的1.1%。全县人平土地资源11.47亩,人平林地9.16亩。有耕地29.92万亩(其中水田26.35万亩,旱土3.57万亩),果园2.41万亩,林地279.62万亩。此外,在邻近县市的飞地有2600多处,面积约31.5万亩。

 

 

      行政区划

 

汝城县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东南部,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东经113°16′~113°59′,北纬25°19′~25°52′之间。东邻江西省崇义县,南界广东省仁化县、乐昌市,西接宜章县 ,北连资兴市、桂东县。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63公里,总面积为2400.71平方公里。县境内多丘陵和山地,概称“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通庄园”。全县辖5个乡,9个镇,3个少数民族乡镇,217个村,共有134334户,40.1万人。

汝城为湘南古邑,建县已有1650余年历史,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南边境地。秦为长沙郡郴县地。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为桂阳郡郴县地,东汉永和元年(136年),为桂阳郡汉宁县地。三国时改汉宁县为阳安县。西晋初,阳安县改为晋宁县,汝城从属。东晋升平二年(358年)析晋宁县地始置汝城县,辖今汝城县、桂东县,属桂阳郡,治所在今县城南泉水镇城郭村后,南朝天嘉元年(560年)撤晋宁、汝城县,置卢阳郡,辖卢阳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撤卢阳郡,卢阳县属郴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称义昌县,属桂阳郡,治所迁往城头寨附近。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因避庄宗祖父李国昌之讳改为郴义县,属郴州。宋天平兴国元年(976年)因避宋太宗赵光义名讳,改为桂阳县。宋太平天国三年(978年),迁县治至今卢阳镇。宋嘉定四年(1211年),析桂阳县之零陵、宜城两乡置桂东县,自始桂阳、桂东各自为县。元仍称桂阳县属郴州路。明初属直隶郴州所辖。清沿明制。民国二年(1913年)撤州建道,郴州、桂阳州隶属衡阳道,桂阳州改为桂阳县。为避免两县同名,桂阳县复称汝城县。民国七年(1918年)废除道制,汝城县为省直辖县。民国26年(1937年),汝城属第八行政督查区管辖,民国29年(1940年),汝城县属湖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管辖。

1949年11月郴州全境解放,汝城县属郴县专区。1952年11月属湘南行政公署。1954年7月重属郴县专区,1959年3月汝城、桂东两县合并为汝桂县。1960年8月郴县专区改称郴州专区,汝桂县隶属。1961年5月恢复汝城、桂东两县建制。1968年2月撤郴州专区成立郴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汝城县从属。1979年3月撤郴州地区革命委员会置郴州地区,汝城县从属。1994年12月,郴州撤地建市,汝城县隶属郴州市至今。

卢阳镇

南朝天嘉元年(560年)在此地置卢阳郡辖卢阳县(今汝城县)。卢阳镇系古名今用。地处汝城县中部,东界集益乡、益将林场,南邻九龙江森林公园、大坪镇、泉水镇,西接马桥镇,北交暖水镇、土桥镇。镇政府驻县城劳动路36号。辖区清属汝城乡、乐善乡、长宁乡。民国8年(1919年)属中区,民国27年(1938年)后称首善镇、津太乡。1950年4月属汝城县第一区。1956年4月撤区建城关镇、附城乡。1958年10月城关镇、附城人民公社与土桥人民公社合并为幸福人民公社。1959年11月改为城关人民公社和附城人民公社。1981年11月城关人民公社划分为城关人民公社和城郊人民公社。1983年10月分置为城关镇、城郊乡、附城乡。2012年行政区划调整,将城关镇、城郊乡、附城乡合并建卢阳镇。2016年4月建制村合并减少8个建制村,辖予乐村、联兴村、东泉村、泰来村、东岗村、得靖村、新廖村、新井村、锦堂村、津江村、益道村、横巷村、云善村、东正村、长安村、联江村、东溪村、江头村、磨刀村、斗山村、官桥村、爱莲社区、濂溪社区、绣衣坊社区、东溪社区、储能社区、东泉社区、九塘江社区、朝阳社区、文塔社区,共21个村9个社区。全镇总面积115.59平方千米,总人口6.9万。

土桥镇

土桥镇因镇政府驻土桥墟而得名,地处汝城中部,东界濠头乡、集益乡,西接卢阳镇、暖水镇,南邻卢阳镇,北交暖水镇。清代属桂阳县乐善乡土桥团、金山团,民国八年(1919年)属汝城县东一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汝城县仁治乡,1950年属汝城县第一区,1958年10月与城关镇、附城乡合并成立幸福人民公社,1961年划出成立土桥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置土桥乡,1994年撤乡置土桥镇,2015年行政区划调整,永丰乡、土桥镇合并成立土桥镇。2016年4月建制村合并减少12个建制村,辖土桥村、东坳村、佳富村、青龙村、坳背村、黄家村、周家村、永安村、横迳村、足田村、水口村、迳口村、金山村、龙潭桥村、合兴村、黎明村、西林村、南楼村、小坑村、涧布村、山口东村、西塘村、永丰村、龙内村、破石界村、文昌阁社区居委会、土桥社区居委会、永丰社区居委会,共25个村3个社区居委会。全镇总面积167.5平方千米,总人口4.8万。

泉水镇

泉水镇因驻地多清泉而得名,地处汝城县南部,东界大坪镇,南邻井坡乡,西接延寿瑶族乡,北交卢阳镇、土桥镇,人民政府驻泉水墟。辖区明清为太白乡,民国八年(1919年)属南二区,民国28年(1939年)为太白乡,民国33年(1944年)改为平坡乡。1950年属第二区,1956年称泉水乡,1958年10月与大坪、井坡成立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划分成立泉水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建泉水乡,1993年撤乡建三星镇,2012年4月改泉水镇,2016年4月建制村合并减少6个建制村,辖白泉村、城郭村、星村村、西黄村、南水村、胜利村、旱塘瑶族村、杉树园村、正水瑶族村、梓水瑶族村、秀岭村、华塘村、前山村、新泉村、付水村、泉水社区居委会,共15个村 1个社区居委会。全镇总面积93.09平方千米,总人口3.2万人。

井坡镇

井坡昔称井陂,因耒水流经此地筑有水陂,水陂附近有水井,后雅称为井坡。地处汝城南部,东界大坪镇,南邻广东省乐昌市五山镇,西接延寿瑶族乡,北交泉水镇。镇政府驻井坡墟。明清属文明乡,民国八年(1919年)属南一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称井坡乡,民国三十年(1941年)改称平坡乡。1949年10月属第二区,1956年撤区置井坡乡,1958年10月与泉水、大坪合并成立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1月分为井坡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置井坡乡,2015年行政区划调整撤乡建井坡镇,2016年4月建制村合并减少5个建制村,辖下青村、大村村、兴曹村、云先村、古塘村、龙虎瑶族村、岭塘村、上阳村、泉明村、玉塘瑶族村、浆塘村、井坡社区居委会,共11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全镇总面积89平方千米,总人口2.4万人。

大坪镇

大坪镇因政府驻地大坪墟峒大地平而得名。地处汝城南部。东界九龙江森林公园,南邻广东省仁化县,西接井坡镇、泉水镇,北交卢阳镇。辖区明清属长乐乡,民国八年(1919年)属南一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称太平乡,民国三十三年改称平坡乡。1949年10月属第二区。1956年5月撤区后称大坪乡,1958年10月与井坡乡、泉水乡合并成立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1月成立大坪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大坪乡。1996年10月撤乡建大坪镇,2016年建制村合并减少6个建制村,辖溪头村、隆兴村、官路村、下祝村、大坪村、联村村、欧村村、城溪瑶族村、平湾瑶族村、李屋村、南村村、堆山村、祝岭瑶族村、鲁谭新村、九龙瑶族村、大坪社区居委会,共15个村 1个社区居委会。全镇总面积260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人。

三江口镇

三江口因地处九龙江、兰田水、东岭水三江汇合处而得名。地处汝城县东南部,东南界广东仁化县长江镇和城口镇,西接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北交热水镇。清代属桂阳县长乐乡山口团,民国八年(1919年)属汝城县西一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属汝城县为东岭乡,1950年属汝城县第六区,1956年夏称东岭乡,1958年成立跃进公社,同年12月与热水、益将、集龙合并为热水公社,1984年撤社建东岭乡,1992年撤乡建三江口镇,2016年建制村合并减少3个建制村,辖兰洞瑶族村、上里瑶族村、中心瑶族村、明星瑶族村、下里瑶族村、仙溪瑶族村、三江口瑶族村、大塘瑶族村、三江口社区居委会,共8个瑶族村1个社区居委会。全镇总面积116.7平方公里,总人口9824人。

热水镇

热水镇因境内有华南流量最大、温度最高、水质最优的热泉而得名,地处汝城东部,东界江西省崇义县文英乡、乐洞乡,南领三江口镇、广东省仁化县长江镇,西接九龙江森林公园、益将林场,北交集益乡。镇政府驻热水墟。清代属桂阳县乐善热水团,民国八年(1919年)属汝城县东二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东屏乡,1950年属第六区,1958年与集龙、益将、东岭合并成立红星人民公社,1961年划出成立热水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置热水乡,1992年撤乡置热水镇,2016年4月建制村合并减少4个建制村,现辖热水村、长塘村、同心村、黄石村、横瑞村、水龙村、高滩畲族瑶族村、和兴村,热水汤河社区居委会,共8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全镇总面积139平方公里,总人口11559人。

集益乡

2012年因集龙乡和益将乡合并,取两乡首字组成集益乡。地处汝城东部,东界热水镇、江西省崇义县丰洲乡,南邻热水镇、卢阳镇,西接土桥镇,北交土桥镇、濠头乡,乡政府驻益将墟。清属桂阳县乐善乡,民国八年(1919年)属汝城县东二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汝城县东屏乡,1950年属汝城县第六区,1956年分为益将乡、集龙乡,1958年8月与热水、东岭合并成立热水人民公社,1961年划出成立集龙人民公社和益将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建集龙乡、益将乡,2012年行政区划调整两乡合并成立集益乡,2016年4月建制村合并减少4个建制村,现辖桥头村、益将村、益民村、远光村、流溪村、集龙村、联民心村、庾龙村、谭集村、兴隆村、益将社区居委会、集龙社区居委会,共10个村,2个社区居委会。全镇总面积170.03平方公里,总人口1.4万人。

濠头乡

濠头乡政府驻地处在一天被水冲成的壕沟尽头而得名。地处汝城东北部,东界江西省崇义县上堡乡,南邻土桥镇、集益乡,西接暖水镇,北交桂东县沙田镇,乡政府驻濠头墟。清代属桂阳县乐善乡永丰团,民国八年(1919年)属汝城县东一区七段,民国三十年(1941年)称和平乡,1950年仍称和平乡,1958年撤乡成立东方红人民公社,1961年划出成立濠头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置濠头乡,2016年4月建制村合并减少5个建制村,现辖庙前村、樟溪村、宝沙村、上河村、红星村、濠头村、丰坑村、埠头村、社溪村、高源村、排源村,濠头社区居委会,共11个村1 个社区居委会。全镇总面积177.38平方公里,总人口14104人。

暖水镇

暖水镇因境内大汤泉水流暖和而得名。地处汝城北部东界濠头乡、土桥镇,南邻卢阳镇、马桥镇,西接马桥镇、南洞乡、资兴市东坪乡,北交桂东县沙田镇,政府驻暖水墟。清代属桂阳县长宁乡,民国八年(1919年)属汝城县北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置暖水乡、新民乡,1950年属汝城县第四区,1958年与田庄乡、南洞乡合并成立南洞人民公社,1961年划出成立暖水人民公社、田庄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置暖水乡、田庄乡,1995年暖水撤乡建镇,2015年行政区划调整暖水镇、田庄乡合并成立暖水镇。2016年4月建制村合并减少6个建制村,现辖白泥坳村、集裕村、新复村、广泉村、塘丰村、洪流村、田庄村、乾塘村、东村村、双联村、巷头村、北水村、白溪村、罗泉村、泉源村、步阳村、指头春社区居委会、暖水社区居委会,共16个村 2个社区居委会。全镇总面积172.22平方公里,总人口30141人。

南洞乡

古有拦洞墟,后取谐音雅称南洞墟。因乡政府驻南洞墟而得名。地处汝城北部,东界暖水镇,南邻暖水镇,西接资兴市东坪乡,北交桂东县沙田镇、青山乡。清代属桂阳县长宁乡内淇团,民国八年(1919年)属汝城县北区三段,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汝城县新民乡,1950年4月属汝城县第四区,1956年撤区设南洞乡,1958年10月与田庄乡、暖水乡、资兴县东坪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1959年11月改为田庄人民公社,1961年划出成立南洞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建南洞乡,2016年4月建制村合并减少3个建制村,辖淇南村、高月村、山联村、光明村、淇岭村、育才村、育林村、西边山村和南洞乡社区居委会,共8个建制村 1 个社区居委会。全镇总面积158.32平方公里,总人口10712人。

马桥镇

马桥镇因镇政府驻马桥墟而得名,地处汝城西部,东界卢阳镇,南邻延寿瑶族乡、泉水镇,西连文明瑶族乡和资兴市黄草镇,北交暖水镇。清代属桂阳县长宁乡,民国八年(1919年)属汝城县西一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汝城县长宁乡,1950年属汝城县第八区,1958年成立团结人民公社,1961年划分为马桥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置马桥乡、外沙乡,2012年行政区划调整马桥乡、外沙乡合并成立马桥镇,2016年建制村合并减少8个建制村,现辖高村村、外沙村、磻溪村、霞留村、马桥村、冲头村、荷塘村、珠目瑶族村、长春瑶族村、上流村、石泉村、金宝村、西览村、烟竹村、大油头、梓洞村、外沙社区居委会、马桥社区居委会,共16个村2个社区居委会。全镇总面积185.7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人。

延寿瑶族乡

因延江和寿水江在境内交汇,延安居民多长寿者而得名。地处汝城西南部,东界泉水镇、井坡镇,南邻广东省乐昌市五山镇、九峰镇,西接文明瑶族乡,北交马桥镇,乡政府驻延寿墟。明清时期为文明乡延寿团,民国八年(1919年)为西二区,1952年属第七区,1958年成立延寿人民公社,1981年改称冬芒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恢复延寿乡、冬芒乡,1992年建立延寿瑶族乡、小垣镇,2015年行政区划调整合并成立延寿瑶族乡,2016年4月建制村合并减少7个建制村,辖大塘瑶族村、白云瑶族村、冬芒瑶族村、简水瑶族村、走马瑶族村、九如瑶族村、寿水瑶族村、官亨瑶族村、郭家瑶族村、松西瑶族村、桑坪瑶族村、留富瑶族村、留观瑶族村、东寿瑶族村、下杨瑶族村、铜城瑶族村、城江瑶族村、小垣社区居委会、延寿社区居委会,共17个瑶族村 2个社区居委会。全镇总面积173.13平方公里,总人口3.05万人。

文明瑶族乡

境内罗氏始祖原籍江西,任广东连州刺史,任满还乡见此地“文经武纬,山明水秀”,遂定居此地,取名文明。地处汝城西部,东界马桥镇、延寿瑶族乡,南邻广东省乐昌市九峰镇,西接宜章县里田乡、长策乡、广东省乐昌市白石镇,北交宜章县瑶岗仙镇和资兴市滁口镇、黄草镇,乡政府驻文明墟。清属文明乡,民国八年(1919年)为西二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称文明乡,1958年文明、岭秀、姜阳合并成立文明人民公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相继分出成立盈洞人民公社、岭秀人民公社、文明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建文明乡、岭秀乡、盈洞乡,2015年行政区划调整文明镇、盈洞瑶族乡、岭秀瑶族乡合并成立文明瑶族乡,2016年4月建制村合并减少16个建制村,现辖姜阳瑶族村、坳下瑶族村、盈洞瑶族村、狮形瑶族村、新聚瑶族村、兰山瑶族村、新华瑶族村、东山瑶族村、宝南瑶族村、大源瑶族村、长洞瑶族村、大兴瑶族村、联和瑶族村、永乐瑶族村、三合瑶族村、新旭村、新东村、横江村、二都村、竹下村、宣溪村、良田村、山田村、长垅村、中洞村、楼江村、洞头村、韩田村、五一村、秀水瑶族村、沙洲瑶族村、快乐瑶族村、文市村、塘下村、长城瑶族村、上章村、文明社区居委会、盈洞社区居委会、岭秀社区居委会,共36个村3个社区居委会。全镇总面积383.05平方公里,总人口51278人。

 

 

         历史沿革

“汝城”之名始于东晋 ,东晋穆帝升平二年(359年),分原晋宁县地置汝城县,隶属桂阳郡(《 宋书 ·地理志》)。
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南边境地,设汝邑。东晋穆帝升平二年(358年)置汝城县。
春秋、战国时期,汝城为楚南边境地。秦代属长沙郡,为郴县地。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分长沙南部置桂阳郡,汝城属桂阳郡郴县地。东汉顺帝永和元年(136),析郴县置汉宁县,汝城为桂阳郡汉宁县地。三国时,汉宁县改为阳安县,汝城为阳安县地。西晋初,阳安县改称晋宁县,汝城属晋宁县地。
东晋穆帝升平二年(358),始分晋宁县地置汝城县,辖今汝城、桂东县地,属桂阳郡,汝城县之名始见于史籍。南朝陈武帝永定三年(559),废汝城县置卢阳郡。陈文帝天嘉元年(560),置卢阳县。隋开皇九年(589)废卢阳郡,卢阳县隶属郴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名义昌县,县城迁至城头寨附近,辖今汝城、桂东县地,属桂阳郡。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因避庄宗李存朂的祖父李国昌之讳,楚马氏奏准改义昌县为郴义县,县址依旧,属郴州。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因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改郴义县为桂阳县。太平兴国三年(978),县治迁今址。宋嘉定四年(1211),析桂阳县之零陵、宜城两乡置桂东县,自是桂阳、桂东各为一县。元、明仍为桂阳县,属郴州路。清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举兵叛清,在衡州称帝,号周王,避讳“桂”字,曾一度将桂阳县改为义昌县。次年(1679)二月,吴三桂病死,兵败,复称桂阳县。
民国2年(1913),因撤州建道,把郴州、桂阳州撤销,两州各县统一划归衡阳道,原桂阳州改为桂阳县,为避免两县同名,本县复称为汝城县,属衡阳道。民国7年废道,汝城县直接归湖南省统辖;民国26年,汝城县属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汝城县属湖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汝城县属郴县专区。1952年11月,属湘南行政公署。1954年7年又属郴县专区。195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汝城、桂东两县合并为汝桂县,县人委驻汝城县城。1960年7月,郴县专区改名为郴州专区。1961年5月,撤销汝桂县,恢复汝城、桂东两县建制。至1988年,汝城一直属郴州地区。1994年郴州撤地建市,汝城隶属郴州市管辖。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公元前26世纪的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就是在汝城城南的耒山发明了耒耜等农业生产工具,中华文明从此由渔猎生活时期进入农耕文明时期。
北宋(公元1050—1053年)理学鼻祖周敦颐任汝城县令四年,功德卓著。他在汝城写下的《太极图说》、《通书》、《拙赋》、《爱莲说》成为千古名篇。他的理学思想影响中国封建社会达千年之久。
俊才良臣彪炳史册。南朝陈武帝元年(公元557年)邑人邓平直任汝城县令,他尊崇儒术,兴教办学,自此汝城县域文运勃发,人才倍出。据史料记载,历朝历代科举考试,高中进士的就达38名。其中最著名的有唐朝宰相宋申锡、宋哲元符三年科举状元朱经贯、明代太子太保两广总督朱英、工部尚书曾鉴、监察御史范辂、清代翰林院协修何庆元、诗人郭远、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朱良才、李涛等。
   历代文人墨客、革命先驱亦留下诗文足迹随处得见。周敦颐弟子程颢游汝城作《春日偶成》诗排《千家诗》之首。明朝主修《永乐大典》的解缙、理学家文学家陈献章,大学士商辂、李东阳,文学家何景明,清朝的魏源等均游历过汝城并留下珍贵诗文。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在津江村题写的“世界一家”扁额至今仍保留完好。
   人文古迹遍布城乡。历朝历代留存下来的人文古迹不仅数量多,品位高,而且分布广。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商周文化遗址有10处之多。保存完好的古祠堂达400多座,还有古书院3座,古塔3座,古牌坊5座,以及数不胜数的古井、古桥、古关口、古凉亭、古道观、古庙宇、古墓、古民居及具有纪念意义的旧址旧居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汝城境内乡乡有古迹,处处皆文物。
   为纪念旌表明代监察御史范辂而建的绣衣坊,造型别致,结构科学,工艺精巧,运用阴刻、浮雕、园雕、漏雕等手法,把绣衣坊雕琢得玲珑 剔透,成为一件精美的石坊艺术杰作,被誉为“湖南第一坊”。
   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汝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多,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在民族语言方面有汝城话和瑶、畲、壮、苗、回等少数民族语言;民间文学方面有传说、故事、口头文学、歌谣、谚语、谜语;民间美术方面有绘画、雕刻、雕塑、建筑、剪纸;民间音乐有唢呐、锣鼓牌子曲、山歌、口传民歌;戏曲有祁剧、鬼脑班;民间舞蹈有香火龙、庙会仪礼舞;土特产有板鸭、豆粉、茶叶、香菇、木耳等;民间工艺有陶瓷、金银首饰、油漆、竹编、藤编、草编、造纸、石印、绣花、少数民族服饰等。
   香火龙是最具汝城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它是老百姓为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幸福,祛邪消灾,而在每年正月初二至元宵节期间择吉日的夜晚举行的舞龙活动。香火龙制作复杂,费工费时,造型别致。龙头高昂,龙眼突出,龙角斜翘,龙口大开,龙牙尖利,龙舌前伸,龙须冉冉下垂,龙长八九十米,重二、三千斤,需一百多位青壮年才能舞得动。香火龙作为一种凝聚民心,传承文化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学术、观赏价值,2008年6月被国务院授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红色文化光辉闪耀。汝城是著名的革命老根据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汝城党组织和汝城人民英勇斗争、不屈不挠,谱写了辉煌壮丽的历史篇章。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发生了“朱范谈判合作”、“策划湘南起义”、“中央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等众多载入中共史册的历史事件,留下了毛泽东、朱德、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演绎了“红军借据”、“半床棉被”、“一只藤碗”等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大革命时期,中共领导下的汝城工农运动,风起云涌,轰轰烈烈。被中共中央誉为“新湖南”。1927年9月,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一团团长何举成奉命率团就地举行秋收起义,连克桂东、汝城两座县城,建立了汝城县苏维埃政权,对湘南地区的武装斗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1月,朱德率部辗转汝城,与国民党第十六军军长范石生谈判合作,建立了统一战线,保存和壮大了革命力量。其后,朱德、陈毅召开了研究部署湘南起义的“汝城会议”,汝城成为湘南起义的策源地。湘南起义后,毛泽东亲率工农革命军来到汝城,攻占了县城,掩护接应湘南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实现了朱德、毛泽东的胜利会师。1928年7月下旬,朱德、陈毅率工农红军又从井冈山挥师征战汝城,帮助汝城党组织恢复了县苏维埃政府,并建立了南洞、田庄、开山等乡苏维埃政府。其后,彭德怀三度率工农红军进入汝城扩红建政,打击土匪胡凤璋,扩展了中央苏区和红军队伍。1931年,邓小平、张云逸率红七军分两路进入汝城,汝城人民积极参军参战,给予了大力支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万余众长征过境汝城,历时16天,行程130余公里,足迹遍及汝城22个乡(墟)205个村。中央红军过境汝城时,在汝城党组织和汝城人民的大力支援配合下,胜利突破了国民党精心构筑的第二道封锁线。红军过境后,汝城地下党组织和汝城人民与留在东、西边山的红军游击队并肩战斗,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多次“清剿”,在崇山峻岭中坚持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汝城人民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朱子奇、郭力军、何大柱等进步青年纷纷奔赴延安,数千汝城儿女浴血抗战疆场。同时,汝城还成为湘、粤两省的大后方,湖南省政府、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中山大学文学院等数十家省市机关迁至汝城,一时接纳军队、难民数十万人,高峰期超过百万。解放战争时期,汝城党组织领导汝城人民开展了广泛的武装斗争。1947年10月29日,郭名善率北上先遣队在汝城集龙打响了湖南解放战争的第一枪。6月13日,汝城、桂东人民武装4000余人汇集泉水殿华村整编,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湘南支队。6月25日,汝城解放,成为湖南省第二个被解放的县。
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汝城先后共有43900人参加革命,2460人献出宝贵生命,484人被认定为革命烈士。朱青勋、何举成、邓毅刚、李涛、朱良才、宋裕和等是汝城优秀儿女的杰出代表。汝城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汝城文化

汝城自东晋穆帝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置县,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曾名庐阳、义昌、郴义、桂阳、汝桂。唐朝名相宋溎,曾在汝任县令。北宋期间,理学鼻祖周敦颐就任汝城县令,在此释心研究传授理学,并作《爱莲说》、《拙赋》等历史名篇。宋朝诗人阮阅、程颢,明朝主修解缙、理学及文学家陈献章,大学士商辂、李东阳,文学家何景明,清朝魏源等名人均在汝留下足迹和诗文。近代,太平天国冀王石达开曾驻扎于汝城清风岩。汝城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留下过光辉的足迹,养育了朱良才、李涛两位开国上将和宋裕和等开国功臣,195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认定汝城为革命老游击区,195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认定汝城为第一批井冈山老区县。现全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处,商周秦汉古遗址9处,历代文物古迹260多处。革命文物、社建文物850多件,流散民间的历代文献史料2100多册、卷。汝城是少数民族散杂区,世居瑶、畲等少数民族,全县现有少数民族乡镇5个,少数民族人口5.8万人,占郴州市少数民族人口的80%和全县人口的16%,文化风情独特,民间舞龙舞狮、装故事、唱山歌、踩高跷等群众文化活跃,喜丧嫁娶形式多样,独具风味。

商家保证